首页 > 青少年之家

南陵县家发镇英烈故事:周可玉(六)

发布日期:2023-03-16 10:09来源: 家发镇关工委作者:许来龙浏览次数:

周可玉(1944-1976),南陵县家发镇盛桥人。1961年入南陵初中,两年后辍学务农。196412月参军,在青岛海军航空兵独立第6大队直升机机务中队服役。历任学员、机械员、机械师、空中机械师,1976年殉职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党委追记一等功,葬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。

周可玉热爱人民军队,不怕苦累,新兵集训期间,受到中队首长表扬。后在地勤中队搞飞机检修,把一点一滴时间都用来钻研业务,并实际操作拆修,很快掌握了机修技术,担任机械员。他对机修工作认真负责,一丝不苟,飞机尾梁后部比较细,周可玉总是爬着钻进去检查尾桨传动轴,经他检修的飞机,从没带任何故障和隐患上天。为此,他多次被评为"五好战士",成为连队的技术能手。

1966年周可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提升为机械师,担任机组负责人。1973年,周可玉驾驶一种进口改装的飞机进行性能试飞,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,终于取得了各种数据,为设计制造新的飞机提供了必需的资料。为此,周可玉荣立三等功。

1976年唐山大地震,急需大量塑料布救灾。生产塑料的北京石油化工总厂迫切需要安装乙烯装置“火炬头”。“火炬头”重3吨半,高4米多,直径1.2米,要把它送到125米高的平台上与平台上40个螺钉全部对齐才能进行安装,任务非常艰巨。副团长王新训、大队长张玉贵、空中机械师周可玉、副中队长张文琪受命组成机组连夜飞往北京。828日晨,周可玉等4人驾机升空,将“火炬头”吊上平台准确装好。但悬吊“火炬头”的钢索的下端发生障碍,不能自动脱钩。工人们爬上火炬顶排除了障碍,钢索下端脱钩了,这时飞行员只要一按电键,飞机就可脱掉钢索安全飞去。但周可玉等4人怕钢索从高空砸下伤害在火炬顶上作业的工人,遂毅然驾机左偏并冒险徐徐下降。当时飞机离火炬顶仅仅17米,每下降1米,飞行员就向危险靠近1米。现场的工人、干部们屏神静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下降中的飞机,17米,16米,15米······当飞机下降到离火炬顶7米的时候突然失事,周可玉等4人全部英勇献身。97日,用烈士生命吊装成功的“火炬头”喷射180多米高的火焰,按计划投入生产。93日,中共北京市委、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党委、北京石化总厂为四烈士隆重举行追悼大会,海军副司令员杨国宇致悼词,号召海军指战员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