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家,在乡下,是一个离市区四、五十里路的圩区乡村,一乡一圩,那一圈用泥土垒起的长达近三十千米的堤埂里,取名陶辛圩。圩内有一百七、八十个自然村庄,住着六、七千户农家,近三万人口。
老家,虽没有山,但水源充裕:圩外,青弋江、青安江环绕,四季澈水流动。圩内,井田式水渠,呈“八卦”形分布,沟沟相通,渠渠相连,四通八达。椭圆形堤埂围成的33.2平方公里面积里,水域面积占其三分之一,水资源丰厚,为发展渔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过往的岁月里,乡民们进城入市、生产生活、运送货物、或者出行都是以船作为交通工具,可谓“咫尺往来、皆须舟楫”。
老家,地势平坦,耕地肥沃,有耕地面积近3万亩,纵横交错的水系和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,极易农作物生长,亘古以来,乡民们以水稻种植为主,曾为“四大米市”之首芜湖的发展助有一臂之力。在田间地头也种一些植瓜、果、蔬菜等农副产品作物,不仅丰富了菜篮子,满足了一日三餐所需,而且也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作物。改革开放后,乡民们大力发展田园经济,实行水稻、鱼虾、田藕、烟叶轮换经营模式,提高了亩经济效益,增加了乡民们的收入。
老家,远近闻名。其一,有着“铁圩”之美称。别看是用泥土筑起的堤埂,可结实啦,据说自1108年建造圩堤以来,除在日本人进中国时被小鬼子用炸药炸决堤过一次外,九百多年来从未溃破过。说起老家的圩堤,百姓中有着这样的传说:北宋大观年间,诗人陶渊明的后裔——人称“活鲁班”的陶木匠,遵循“不以躬耕为耻,不以无才为病”的祖训,从江西山区举家迁至这片水泽之地。他起早贪黑,率领众乡亲一起构筑圩田。为尽量从本地水域特征出发,以求更合理更适用,带着干粮跑到外地察看圩堤构造,几度更改建圩设想,按井田式开凿水渠,十纵十横,终于建成可灌溉万亩良田的水系。时至今日,成为一处保存较好的古代水利工程。素有水上“迷宫”之称,堪称江南一大奇观。
其二,是安徽省省级生态农业观光实验区和芜湖市的十大景点之一,也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;是全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,全省最佳旅游乡镇和旅游协会景区会员单位。现在,景点有香湖岛度假区、宗潭游乐园、中湖生态园、精品荷园、水韵美食村、老芮木榨油坊、千亩生态农业观光基地、水韵广场、苗木花卉园、三太果蔬园、胡氏宗祠、百鸟滩等。自2002年以来,景区每年举办以龙舟表演为主要内容的旅游节庆活动,吸引了大量游客。是芜湖市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,芜湖市青少年文化活动基地。提起老家的水韵,人们不禁会想起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”的诗句,每到盛夏这里千万朵荷花盛开的动人美景,吸引众多游客。
其三,是鱼米之乡,盛产大米和鱼虾。优质大米销往全国各地,供不应求;鱼虾肉嫩味美,是宴请待客一道不可缺少的佳肴;十八年前,央视二套《金土地》曾对老家的水产、水系作了专题报道,一年前,罗氏沼虾还上了央视举办的“舌尖上的中国”节目。
可记忆中的老家,交通闭塞,出行不便。农民耕作全靠肩挑背驮;圩内通行,要么甩腿,要么划船。在乡里工作下基层时,晴天路好就走,雨天路滑就坐船。在我们老家,无论是大人还是十几岁的小孩,都会划桨荡船。去不到10公里地的县城,徒步要两个多小时才到;要是到市里一趟,又是走路,又是坐船,到县城后再乘车,这样往返,常常是天不亮出门,到点灯才能回家;就是皖赣铁路通车了,一天两班对开列车,到县城或去市里,也只能是赶上去的,乘不到回来的。每逢天气下雨,道路泥泞难行,出门就得穿胶靴,哪怕是高筒胶靴穿到齐膝盖,出门一趟,回家时两裤腿都会沾满了烂泥。下了一次雨,起码要穿三、四天的胶靴。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,虽建造了一条县道从老家穿境而过,但远离公路的乡民们要是到公路上乘车,雨天还是少不了穿着胶靴。我就经历过,在世纪之交那年,组织上一纸调令,我从老家到远离县城,距市区最近的一个镇工作,乘车上下班,家住在离公路有1公里多路的村庄,一下雨就穿着胶靴走到公路上,然后脱下放在路旁的人家保管,再换上皮鞋乘车。
想想记忆中的老家,村村是房屋矮小,土墙草顶;处处是羊肠小道,举步维艰。且劳动强度大,脸朝黄土,背朝天,风里来雨里去不说,一到大忙季节,就没日没夜的干。城里人要是和乡下人站在一块,不用说,睁眼就能分出谁是“街不佬”,谁是“乡不佬”。那时,特羡慕城里:宽敞明亮的大马路,一排排高楼大夏,晚上大街小巷灯火通明,出门干手干脚。小时,听大人们常说,哪怕是在城里掏粪,也比在农村种田强。所以,孩子们上学,奋斗目标就是望能考上中技,好跳出“农门”,就连农村大姑娘为能在城里找到婆家而引以为豪。城乡差别,使所有的老家人无不向往城市里的生活。
如果说,分田到户是把老家人从疲惫不堪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,那么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吹响了缩小城乡差别是进军号。在生产队“大呼隆”年代,人浮于事,一季农活往往要干一个多月,不仅让人心力交瘁,而且粮食产量低,一年辛辛苦苦耕种,大多数农家还是“闹春荒”。实行耕地承包责任制后,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,农忙时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,一季农活最慢的也只不过要个把星期就结束,且粮食产量翻了一翻还多,家家自给有余,还有出售。尤其是改革开放后,乡下人农忙时在家种地,农闲时进城务工,离土不离乡,开始是挣点收入补贴家用,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席卷,进城务工的人就越来越多,有的还经营起门面,当起了老板,每年务工收入少则五、六万,多则十几万。从此,老家人开始告别贫穷落后,走向富裕幸福生活。
俗话说,有心栽花花不发,无心插柳柳成荫。就在我自那年从老家调到市郊的那个镇上工作的第八个年头,该镇区划到市里的一个区,为了工作生活方便,全家也就搬到了市区住,做梦也没想到,我居然从一个乡镇干部到了市区工作,全家也从农民成为居民。打那以后,每年除了逢时过节去老家一趟外,平时就很少回老家,可每回老家一次,都给我带来赏心悦目的感觉。特别是近十几年来,党对农村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,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,老家面貌焕然一新。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,老家变大了;楼宇在不断攀升,老家变高了;公路如网四通八达,老家与城市的时间距离更是越来越短……
老家,现在真好。城里有的老家都有:家家住上了别墅式的楼房,户户家用电器应有尽有,许多人家还买了小轿车。老有所依,个个都办了养老保险;小有所托,孩子们人人入园上学;医疗保险惠及家家户户,农家书屋、文体活动场所等丰富了乡民们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。老家有的城里没有:春季油菜花黄,满目葱绿;夏季稻花飘香,荷花绽放;秋季果实累累,欢声一片;就是在瑞雪纷飞、朔风凛冽的冬季,处处银装素裹,分外妖娆。一年四季新鲜蔬菜举手可得,五谷杂粮任凭食用;许多人家不仅在乡下有漂亮的“小洋楼”,而且在城里也买了商品房,过着逍遥惬意的城乡两栖生活。